我國制鞋工廠未來發展方向“不求大而求精”
如今中國的鞋類出口貿易行業不僅存在質量把控不嚴的問題,還有一個大瓶頸是缺乏創新。以國家鞋類出口重要生產基地之一的福建莆田為例。自上世紀80年代起,耐克、阿迪達斯、彪馬、Timberland等世界知名運動品牌就在莆田設代加工工廠。搭上這股西風,莆田涌現出一大批制鞋企業,它們積累了大量全球領先的制鞋工藝與經驗。然而,隨著原材料漲價、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,阿迪達斯、耐克、Clarks、K-Swiss等制鞋企業紛紛到越南、印尼等地增設生產線,已在莆田“行走”30多年的制鞋業開始浮現疲態。數據顯示,莆田當地有獨立成品生產能力的工廠約有3000家左右,運動鞋年產能最高可達到20億余雙,但最高閑置產能卻超過了12億雙。為了生存,部分企業不得不走歪路,“莆田鞋”漸漸成為“假冒”的代言詞。2010年開始,莆田市政府不斷加大重拳打假的力度,并為廠商提供政策扶植和優惠。然而,習慣了代加工模式的莆田鞋企并沒能尋找到好的方向,在品牌推廣、開拓和銷售上成績有限,最終真正成長起來的自主品牌寥寥無幾。
“中國的鞋企要想做強做大,必須要有自己的品牌靈魂,要創新,腳踏實地地干。”上述知名運動鞋品牌負責人表示,與其說中國的制鞋工藝不強,還不如說是企業沒有認真干,都想著降低成本、薄利多銷,其實中國許多曾經的品牌代工廠都掌握了很高的制鞋技術,本土鞋企應該多動腦筋,如何利用掌握的技術來創新。”此外,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認為,國內制鞋企業還應注重產品環保達標。未來,更多政策或將與企業環保治理掛鉤,環保水平的高下將成為判定制革等上游企業優劣的決定性指標,也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。“目前,利潤空間的不斷縮窄讓智能型新技術、新設備的采用更為緊迫”。
而在東莞和廣州的制鞋業看來,他們轉型的目標不是做大做強,而是做小做精。如今,該地制鞋業已經形成共識,其制鞋的優勢是材料配套、客戶群成熟、貿易公司集聚。走過艱難時期,將來留下的只能是研發、采購、高端精品生產企業,而且會出現越來越多小手工作坊,就像意大利的鞋子都是高端精品,作坊式生產,三四十人即可。此前,經濟學家林毅夫在參加世界鞋業發展論壇時就曾指出,未來東莞制鞋留下的將是精益化生產的高端精品。東莞本土鞋廠老板也認為,未來的東莞鞋企應該是不求大,而求精。大的企業很大,小的企業很小,中間型的企業存活空間比較小。因為大的企業有品牌影響力,雖然成本高,但利潤附加值也高;而小企業有操作的靈活性,也是一個接地氣的優勢。
鏈接: shoes machine | shoe making machine | 量皮機_量革機生產工廠 | 廣東鞋機設備生產工廠 | 制鞋機械 | 鞋機設備 | shoe making machine |Shoes machine